聯絡我們

播神未來神學教育發展的方向

年份: 2017

  2017年6月26日的下午,在播神舉行了一個研討會,邀請了對神學教育滿腔熱誠的人士,暢談播神神學教育未來發展的方向。

  出席當日研討會的播神師生及嘉賓包括:郭文池院長(主持)、柯廣輝律師(院董)、紀治興博士(太平紳士、大學特邀副教授及神學院聯繫教授)、譚志超老師(聖經科副教授)、盧子劍牧師(校友)、柯惠傑同學(碩三同學)、關栩楨同學(碩三同學)、顧碧素姑娘(內容整理)

  以下是研討會討論的一些重點節錄:

  播道神學院的辦學理念,包括以下四方面:
  (1) 持守保守的信仰 ─ 相信「從前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是時代種種挑戰的答案;
  (2) 強調聖經的教導 ─ 相信神的道興旺才會使教會真正健康及強壯;
  (3) 生命轉化的訓練 ─ 相信有屬靈生命感染力的領袖才能造就其他人的生命;
  (4) 走進世界的決心 ─ 相信神學教育最終是要改變這個世界。

播神的辦學理念

  :播神一直在踐行這幾方面的辦學理念,唯獨在「走進世界」這一項,我們仍需努力。對於現時播神的訓練能否達到這些目標,大家有甚麼意見?

  :十分認同播神對聖經、釋經講道、靈命操練的重視,不過,很多課堂以外的屬靈操練往往與緊迫的課程及實習構成很大的張力;而現今的時代亦轉變得很快,這一代的學習模式跟以往很不同,在教會成長的年輕信徒,要他們在短短兩年多、三年的神學教育下生命被轉化,確是不容易的事﹗

  柯同學:播神的釋經講道及聖經無誤的立場應繼續持守,但現時的課程緊迫,影響同學吸收及整合。至於神學教育要改變世界這一點,播神一向較傳統,與年輕一代的文化有距離,要以學院那一套方式接觸及改變年輕人,實非容易。學院應考慮如何包裝及突出一些優良傳統背後的精意,而同時讓不同的人在當中有不同的表達和做法。

  關:認同學生缺乏時間去深化及反思,建議另設一科去整合所學的神學知識;而面對急速轉變的時代,學院應採取多元的向度,接納不同的做法,使同學可以擴闊自己,牧養更多不同的人。另外,學院應更多發展網絡平台,如網上教學、或應用程式,以切合現代人的學習模式及需要。

  譚:播神優良的傳統,如靈命培育和釋經講道,是需要更有效去包裝,及運用不同的平台(如網絡)更廣泛地去傳遞,讓更多人明白這些傳統在這個時代的重要性。另外,要傳遞播神所著重的核心價值,往往需要透過批判思考、挑戰、對話,才讓人更清楚看見這些價值對時代的適切性。

方法論、批判思維的訓練

  紀:神學教育可以在學生選科前,幫助他們自己訂立學習的目標,讓他們選取合適的科目,以致他們能更聚焦、更有方向去學習。成人教育是一個生命轉化的學習過程 (Transformational Learning),成年人的成長突破是來自看見自己的盲點。可惜,現今的神學生或教牧太忙碌,根本沒有時間去作深入的反思。

  柯律師:如果神學院只傳遞知識,傳道人在教會就只會繼續傳遞所學的知識,對信仰的問題可能缺乏判斷力。若在神學院已有反省和整合的訓練,同學畢業後便會就所遇見的情況去反省,並按著自己個人召命、角色和氣質,思考如何在當代回應神,這對教會的牧養有重要影響。故此,神學院需要有方法論、批判思維及整合的訓練,並讓同學有更多不同的體驗,擴闊視野,從而跳出自己固有的框框,用多角度去思考問題。

  紀:獨立思考或轉化性的思維是可以訓練的。如果同學懂得將自己的思維形象化,就更能自我批判,或讓別人給予意見,藉此減少盲點,帶來轉化。

神學知識與方法論的平衡

  郭:若缺乏聖經或神學知識,即使有理論或方法論,也很難去作整合,所以,神學院應如何去平衡神學知識和方法論兩者的教導,才能促進同學去做整合?

  譚:神學知識對信仰的整合是重要的。正如訓練醫生一樣,神學教育在知識及方法兩者缺一不可。

  盧:教會教導聖經的角色應該加強,讓神學生在進入神學院前,接受更多前期的培育。至於實踐方面,教牧是需要跳出固有的框框去思考問題,並因應時代而更新做事的手法。

  紀:同意教會若要吸納年輕的一代,需要與時並進,在新時代,嘗試改變,更新手法。

  柯律師:神學院在現有的課程中,應增設一科有關方法論及批判思維的訓練,亦應考慮加入有關教會管理的科目。畢業後,教牧面對牧養的不同需要,神學院除了提供教牧學博士課程外,亦應鼓勵牧者因應不同的處境及需要持續進修。

  郭:在現實的處境,道學碩士只是一個基礎入門,讓同學掌握基本的聖經及神學知識。故此,教牧應該持續進修,在一些專題上繼續探究及學習。

  關:其實在課堂上,學院老師都常討論聖經如何應用在牧養上,幫助同學去整合知識與實踐,並且老師的生命、牧者思維及心腸,都成為同學的楷模,教導同學如何去作牧養。

開放討論的平台

  柯同學:學院應建立更開放的文化,讓同學可以自由地去討論、辯證,從而刺激大家作更深入的反思。

  柯律師:想澄清所謂批判思維,並非是要挑戰聖經的權威及講解,而是應用在教會實際的做法、或教會的管理上。

  譚:在課堂以外,建立一個開放的氣氛,大家可以輕鬆地交流,刺激不同的討論,可能會促進同學去整合。

  紀:可以考慮在午膳時間舉辦一些研討會,探討一些「走進世界」的議題,如社會企業、扶貧等。

  柯律師:同意可以藉討論刺激思考,特別是在實踐方面,例如探討不同的牧養方法,或有關教會管理的議題,如分工及授權等。

甚麼要堅持?甚麼要改變?

  郭:作為總結,面對快速轉變的社會需要,大家認為播神的神學教育有甚麼要繼續堅持?有甚麼地方需要調節?

  紀:部分人覺得現今教會的存在與否似乎是無關痛癢的,因為教會對社會漠不關心,所以神學課程應該幫助神學生走進社會,關懷社會的現況,以致他們將來可以帶領教會走進社會、關心社會,甚至鼓勵信徒嘗試參與或支持社會企業。

  盧:神學院在聖經及神學上的訓練是必須的,但可以加強牧養技巧的訓練、牧者心腸的培育等。

  柯同學:課程之外,神學院應營造開放討論的氣氛,建立對話及交流的平台。

  關:老師是整間神學院最重要的資產,是一定不可缺的。學生能在學院先被老師牧養,再從老師的生命榜樣去學習,如何謙卑、以牧者心腸去牧養,以生命去改變生命,是最重要的。

  柯律師:同學畢業後需要在教會作領導,故在神學裝備時,應有多方面的體驗,擴闊視野。學院可以邀請不同的客席嘉賓,研討交流,由外在帶動內在的學習。

  郭:今日非常難得,有不同背景而關心神學教育的人士來分享,刺激我們去思考未來播神的神學教育應如何發展,十分多謝大家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