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絡我們

憐憫心腸與福音使命

年份: 2010前

作者: 鄺士山

播道會顧名思義是注重傳福音及宣講神話語,然而早期的先賢已留下佳美的腳蹤,他們不單建立教會,更因應國內當時的環境需要,開辦賑災事業,醫療、孤兒院等慈惠工作;五十年代,在香港也建立兒童之家及播道醫院;八十年代,各堂會也因著新區的發展,承辦長者、幼兒、青少年等社會服務。播道總會也設有慈惠部,這-切與我們的信仰或播道會精神有何關係呢?

慈惠部於九七年通過本會之社會服務宣言:「我們推行社會服務:見證基督大愛,關顧全人需要;實踐基督使命,廣傳得救福音。」此宣言是建基於神給人的大誡命的延伸「愛鄰舍」(路十27-37),及大使命「使人作主的門徒」(太二十八19)。

傳福音與社會服務是否有主次之分呢?社會服務是否只是為達到傳福音(領人歸主)這個終極目的的一個過程或工具?我們承辦社會服務,最終的考慮是否只是在當地建堂而已?

首先讓我們重溫耶穌講述好撒瑪利亞人愛鄰舍的故事。他幫助有需要的人的動機是基於「動了慈心」(33節)及「憐憫他」(37節),也許他沒有想到必需帶領對方去認識真神,然而他所作的就是耶穌所指的「愛鄰舍」的誡命,是永生神所悅納的,也就有其終極的意義了。相比那個祭司及利未人,可能因趕著去作「聖工」而不顧身旁受苦的人,不知他們如何向神交帳呢?主耶穌在世上的工作,很多時是基於憐憫的心而作的(太十四14,可八2-3),耶穌更說「我從父顯出許多善事給你們看。」(約十32),神的本質就是善、就是憐憫、就是愛。我們關顧肉身受苦的人,不是基於使命而是基督徒生命的流露,我們本有神的性情,就應有蒙恩相稱的生活見證。「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祂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彌六8)行公義,好憐憫是神的本性,我們若以這本性而行就有永恆的意義及目的了。

初期教會也不乏慈惠的工作:「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徒二45),管理飯食、照顧寡婦(徒六1-6),保羅也多次為貧乏人籌款,運送物資(徒十一27-30,羅十五25-28,林後八至九章),「所以有了機會,就當向眾人行善。」(加六10)。耶穌嚴厲的責備那些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雖然他們有作十一奉獻,但在律法上更重要的「公義、憐憫、信實」反倒不行(太二十三23)。耶穌又以綿羊與山羊的比喻指出把善行作在一位小子身上,就是作在主身上(太二十五31-46)。善行本質就有其終極的意義及目的,這是基督的生命,這是信徒的生命。

話又說回來,是否辦社會服務、行善,就可以代替了傳福音,完成了基督的使命呢?當然不是,「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提後四2)保羅更說:「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林前九22-23)神頒佈的大使命(使人作主門徒)已交付了所有的信徒,無論你有沒有負擔,有沒有恩賜,你也要常作準備,宣講福音,領人作主的門徒(彼前三15-16),這是很清楚神的命令:「若不傳福音,我便有禍了。」(林前九16)「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作我的見證。」(徒一8)我們也是披戴基督的見證人(加三27),基督的一生就結合了宣講與服侍(太九35,徒十36-39)。傳福音是神給我們在世的一個使命與身分,而行善就是披戴基督的生命彰顯,是屬神生命本質的流露。傳福音與善行不應以主次、途徑或工具來分別,兩者都有其終極的目的。正如雞與雞蛋的關係;有善行(生命的見證),就能吸引人歸主;當人信主,他就能結出善行的果子來。

我們能宣講福音是源於神白白的恩典,我們能行善也是源於這恩典:「我們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裏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弗二10)這不是我們可以選擇的。

也許有人會問,我們信徒群體在世,資源有限(其實在神的國度裏有無限的資源),我們如何運用資源,才算是有果效呢?也許我們會計算在開辦社會服務所投資了多少人力物力,而每年又計算有多少人信主,作為衡量是否值得再繼續「投資」?在此我想起有一次耶穌醫治了十個長大痲瘋的人,但只有一個回來歸榮耀予神(信主)(路十七11-19),十份一的比率很低,耶穌應該花時間去醫治他們嗎?若行善只是為傳福音的橋樑或工具,那麼耶穌就該再三思了。雖然行善與傳福音都是神給每一個信徒的大誡命與大使命,都是見證基督,然而神卻隨己意分給人有不同的召命、崗位或恩賜。「祂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弗四11-12)所以每一個信徒或群體要很清楚領受神給他(或他們)的召命,然後忠心地、全然地把生命投放在神給他(他們)獨特的召命,若我是一位社工,我就忠於領受,在社工的崗位上見證主,好好服侍人。若我是一位牧者,我就好好牧養神交託的群羊,讓他們有草吃、有保護。若我在福音機構當同工,我就要以該機構的使命為依歸,好好引領人歸主。或是宣教士,或是在社會上各行各業任職,也有我們獨特的召命,神給我們每一位有獨特的生命資源分配。我相信神不會弄錯的,當我們真誠的領受召命,盡忠的實踐使命,神就會成就祂的美意。「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惟有神叫他生長。」(林前三6)

最後我多提一點,若以傳福音或行善作為一個事工,也許我們在資源上,或先後的次序上會有衝突,但在本質上是沒有衝突的,因為他們都是源自同一位合一的主。我們在世上的生命就是充滿張力,而耶穌在世的生活也不是常充滿張力嗎!很多人需要祂醫病趕鬼,祂卻離他們而去(可一37-38),父母在找祂時,祂卻說:「以我父的事為念。」(路二49),祂連枕頭的地方也沒有(路九58),祂慨嘆要收的莊稼多,作工的人少(太九37),我們是否可以感受到基督的生命張力嗎?學生不能高過先生,基督已留下榜樣給我們跟從,祂在世有清晰的使命,就是完成差祂來者(父神)的工,就是在十架上完成救恩。神對你(或你所屬的群體)有何旨意呢?有何召命呢?雖有張力,但不會有矛盾的。

(2002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