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絡我們

文章分享

文章搜尋

 
主耶穌說:「我是葡萄樹 你們是枝子」
播道會不經不覺已來到第100屆年議會。我很高興能代表堂會參加了不下十次的年議會。首先播道會的堂會是以會友制運作,年議大會亦即會員大會。這個大家庭最初是由天、恩、道、活、靈、福所組成,現在堂會的數目已接近60間,還有其他社會服務機構。
會議舉行的地點曾經在恩泉堂、港福堂,近期多在播道書院舉行。舉行日期通常會在六月的某一個星期六。
預備一個這樣的會議實在不容易。首先

百年會議.共證主恩
有的落在好土裏,就生長繁茂,結出果實,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耶穌又說「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可四8-9)
今年是第一百屆年議會,提到一百,令我聯想起以上這段經文,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好的道種,落在好土,結出果子。有三十倍,有六十倍,更叫人驚嘆的是一百倍。記得去年是播道會來華130周年紀念的日子,總會舉辦了尋根之旅,返回內地,去番禺、增城、廣州一帶,追尋播道會前人的腳蹤。故國神遊,想起前人。

總會年議大會第一百屆 感恩隨筆
亦是感恩,亦是慶典,因今屆年議會是第一百屆,趁這個短短的珍貴時空,寫點感受,過往的一些點滴,算是個隨筆。出席總會年議大會,對於筆者,倒是三年前「再發生」的事,因為三十多年前,成為靈泉堂的執事後,曾作過代表出席年議大會的,當時的年議大會長達一個星期,放工後在天泉堂舉行,隨後亦加入了文字部,只是沒有再成為代表,直至二零一六年。

不一樣的第一百屆年議會
年年復年年的年議會,每年都是有相類似的安排;就是唱詩、祈禱、講道、議事討論、舉手表決、通過議案。此外又與各堂代表作一年一次的揮揮手、寒暄一兩句、看看展品等等。當這些既定的程序完成之後,我們便會說:「感謝主」、「我們有很好的交通」、「我們有很好的禱告」、「感謝主,我們通過了…」。這些每年的「例牌菜式」,經已成為年議會的指定動作,不經不覺地變成「自動波」了。漸漸地,我們看年議會的意義,就在於有沒有把這些「例牌」的「菜式」如期地,與往年一樣的「上碟」。

那麼,我們真的要改變一下這些「例牌」的「菜式」嗎?

《總幹事心語》—— 山雨欲來時的感恩與牽掛
近月美國和中國的角力變幻莫測,且有日漸激烈的趨勢;香港社會也因着《逃犯條例》修訂議案產生更嚴重的爭執和撕裂。這些紛亂使我想起魯迅先生的一首詩:「靈台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闇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魯迅不是基督徒,但他的愛國情懷感動了我。中國確實經歷着風吹雨打。既然自己被神的愛感召了,豈不應為民族社稷獻出心力?故國神遊,我的思憶又回到那漢唐縱馬的盛世;歷代詩人的詠唱;和近兩世紀的災難。我慶幸自己生於神州大地,長於香港,受造就於海外。現在又蒙主委派,與播道會眾弟兄姊妹共度時艱,共建神家。

播道差會新里程─We are ONE
播道會香港差會即將進入宣教新里程,而各個工場亦相繼進入重整及邁向新的一頁!我們定意培育擁有國度觀念的「宣教人」,同心回應大使命的呼召!
今期將以專題文章的形式,分享 (一) 播差的發展策略、(二) 澳門宣教新里程、(三)薪火相傳的宣教路 (四)從信徒進入至「宣教人」的心路歷程。

全賴有祢的成教轉型
  澳門使命團成教中心事工現在的轉型方向,都是建基在幾個重要會議和一群資深成教同工的心聲分享之上的。

  2018年6月5日澳門理事會會議,首先澳門工場主任戴民牧師,表示非常欣賞播道差會,積極支持澳門事工發展,並投入參與處理成教財務危機等需要,他為此感恩。在會議中,理事長戴牧師帶領大家檢討成教事工,理事陳少初牧師及宣教士吳偉強牧師皆直言,同聲表示成人教育在澳門作為福音工具已不再是積極正面的了,反而成了是負面的東西。他們兩位皆表示

宣教士的生命與喜樂
時光轉逝,已經十二年,2007年來澳門開荒傳福堂,第二個十年亦在路中。能實現宣教夢,除了是神無比的恩典外,也要感謝「播差」各同工及董事的努力,才能讓我一家無後顧之憂,為主開拓疆土收割禾綑。

宣教士往往會被差派去不容易的地區,如創啟地區、福音蠻荒之地,又或是如澳門福音石頭之地等,但耶穌的應許寶貴非常

乘浪而上的宣教工作
播差與彩福堂多年來於宣教路上夥拍同行;現誠邀陳永就牧師接受訪問,分享與播差並肩同行的心聲。現將譚文耀總幹事與陳永就牧師的訪問對話輯錄如下:
譚——譚文耀總幹事、陳——陳永就牧師

譚:陳牧師,請你分享一下過去多年的事奉。
陳:彩福堂是80年代從窩福拓殖出來的。當年教會特別尋找新社區─彩雲村,與機構合作做社會服務,期間也遇上困難。因要平衡不同持份者,包括:教會會友、政府、社工、各牧者及服侍的對象等,技術要求非常之高!而傳道同工未必有這技術和心力,亦無法兼顧牧養。

信徒進入崗位事奉
主內平安!感恩全能的父神,為澳門使命團播道成人教育中心 (下簡稱:播道成教) 預備新的全方位「使命教育」服務,目標是祝福澳門,成為更好、更有使命感的社會。

澳門是一個溫馨、人情味濃厚的小城,生活在這裏的人雖有抱負卻不強求。而我是澳門教育的出品,小學、中學、大學及博士研究生的生活也在這裏,親身經歷了澳門的教育模式,深信澳門未來教育要走向多元發展的方向。

女傳道看差傳
在出發短宣前閱讀了《差傳睇真的》,為我的差傳神學帶來了建立及反思。書中以十三個問題叫我重新思想,包括:宣教的聖經教導,宣教士、信徒、堂會、差會在宣教上的定位及參與等。

【短宣的定義】
談「短宣」前,需要先定義什麼是「短宣」。正如作者所言,現時有許多不同類型的宣教活動:

蘇格蘭宣教尋索者的分享
甚麼是宣教?甚麼是短宣?
甚麼是宣教?是否一定要離鄉別井,遠洋過海,去到需學習外語的地方去傳福音才是宣教?其實主給信徒的大使命(太二十八19-20)已一早發出,本地也好,海外跨文化也好,隨時隨地也得向未得之民傳福音。既然如此,短宣的意義何在?是一群較熱心的信徒花上一兩週去到海外的地方或跨文化的傳福音工作?但有多次短宣經驗的肢體,也不一定會成為長期宣教士,更只有少數人會因短宣而成為長宣。

蘇格蘭短宣訓練中的閱讀分享
這是本人第一次參加短宣活動,有人問我是否因為蘇格蘭風景美麗,我回答其實世界有很多地方我都去過,只因為當我聽到當地宣教的呼求,而且宣教的對象是當地的小孩子,我便立即應承參加。其實我教了多年的主日學,最初都是從教導小孩開始,當時的主日學校長,給了我們很好的老師訓練,至今亦未忘記。
看完了《差傳睇真啲》一書

信徒帶動短宣事奉
不同年代的生涯規劃
無可否認,成年人和少年人有着不同的思考模式,成年人的智慧對少年人未必管用。「人如果無夢想,同鹹魚有咩分別?」這一問鼓勵了幾許成年人建立標竿人生。但近日聽到少年人反問成年人「鹹魚如果有夢想,同人仲有咩分別?」又似乎更值得深思。所以歐陽鋒逆練九陰真經不無道理。人無夢想未必是壞事,要對成年人定義的夢想囫圇吞棗,少年人甚至「寧為鹹魚碎,都不作人全」。

《總幹事心語》—— 母親節的想念
母親節—腦海裏浮起一宗兒時往事。那是上世紀離亂的五十年代,父親結束了廣州的生意,隻身前往香港,為全家尋找出路。過了一年,母親帶着五個孩子來港團聚。那時香港沒有入境限制,只須向中國政府申請離境。母親和姑姑想到一個有效的申請辦法:兩個女人每天到派出所,哭哭啼啼地纏着那位所長,所長年青有為,批准了申請。我當時僅幾歲,但仍記得坐上廣州往羅湖的火車,拒絕媽媽餵飯,堅持自己進食的情景。

講錢「增」感情
中國人有很多至理名言,「講錢失感情」是其中一句,事實上有很多例子親如夫婦、手足,都可以因財失義,反目成仇。
基督徒也不例外,要學像保羅說為了認識主耶穌而視「萬事作糞土」的(腓三8),真是寥寥可數。聖經中充滿了因錢財而忘恩情的例子……

七是完全嗎?-- 再探堂會奉獻支持總會的7%
有兩兄弟帶年老父親外遊,他們爭議如何分攤費用。各人都說自己比較富裕,只想對方負擔輕一點。這是一家人!這是兄弟情!是溫馨的、是健康的。
我在本會事奉二十多年了,記得多次在年會中都有人爭議7%奉獻事宜。為何這麼多?為何不是堂會「自主」嗎?總會是否我認同和值得支持呢?
這篇短文是假設大家接受宗派存在有價值。宗派所發揮聯繫的力量,可有效地完成福音使命的部份,是個別堂會是難以獨力成就的。我又進一部假設播道這個宗派,有了大家積極參與和帶動更新,這個宗派必不負主所託,定會忠心完成福音使命。有了以上前設,我提議各堂會用三個原則去衡量如何奉獻支持總會。

講錢增感情——播道堂會以收入之百份七奉獻給總會的由來
「萬物都從祢而來,我們把從祢而得的獻給祢。」(代上二十九14)乃基督徒及堂會向神奉獻的原理,使徒保羅進一步以馬其頓教會「照神的旨意,先把自己獻給主,又歸附了」使徒(林後八1-5)的好榜樣勉勵我們,使徒彼得也提醒信徒要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彼前四10)
回想美國播道會自從一八八七年差派會祖寬夸倫牧師來華,翌年開設首間播道會以來,以華南(South China)為福音工場(mission field),負起一切費用,及至一九四九年中國播道會遷來香港,初期美國播道會還全包開支,中國播道總會在經費上,只坐享其成而已!

播道會總會的錢是從哪裡來的
如果你查看中國基督教播道會總會的網頁,你會發現一段介紹播道會的精簡描寫:「播道會是一個宗派,但有時又似乎不像一個宗派。傳統的播道會,因着信仰的立場及屬靈的質素,一向都表現出很強的向心力,但卻沒有被成文規條所約束。這種現象與播道會的背景及信仰特色有直接關係。」
多年來播道會總會(以下簡稱總會)在這個「團結而自主」的傳統裏,有效地發揮着總會的重要角色,包括協助播道會堂會和機構在傳福音、牧養、門徒訓練、護教、社會關懷和法律行政上的事工。同時,總會也擔負着支援播道會同工、宗派內外的聯繫及回應社會時事的任務。
既是這樣,總會哪裏來的經費?

《總幹事心語》—— 以禱告改變香港
三十年前,美國紐約市的治安十分惡劣,謀殺案平均每天八宗,紐約市民生活在恐懼和絕望中。就在那時候,一群基督教傳道人聯合起來,為這城市禱告。這禱告運動後來蔓延至紐約市各區,眾教會聯合起來,每天為整個城市禱告。奇蹟發生了!從1989至2014的二十五年裏,謀殺案罪案率減少了百份之八十六,信主人數增加了五倍,紐約市近年成為美國最安全的城市之一。